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三期:全真道思想中的人生哲学(九篇)
时间:2022-06-24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洁己存心,常行恻隐
       道教全真派典籍《全真集》中,祖师重阳真人有言:“洁己存心归大善,常行恻隐之端”。祖师教导,不仅要洁净自己的内心归于良善,更要同情和帮助那些正在经历苦难、遭遇不幸的人或物。这种境界,就是恻隐。
       恻隐之心是一种感情,是对他人哀痛的一种同情,它代表着悲哀、怜悯,这种感情是人类特有一种相互关爱的情怀。《孟子》中提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天生都有同情、怜悯遭受苦难或不幸者的心情。《论语》记载,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是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
       侧隐之心虽然看似简单平常,但却是人最重要的情感,能将心比心,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进而在相互之间产生爱与互助。恻隐之心其实就是“不忍之心”,是设身处地,也是换位思考。谨记重阳祖师“常行恻隐之端”的教导,守卫我们心底最基础的道德,只有具备了这种情怀,才能谈及个人品行的提升与完善。恻隐之心是善良仁义的发端,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情感。
 
无使名过实,常教实若虚
       道教全真派典籍《渐悟集》当中,丹阳真人马钰有言:“无使名过实,常教实若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不要名不副实,当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能力时,一定要警惕;也不要标榜自己,即使学问和能力很充实,也要时刻保持谦虚。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十分有德行,被后人尊称为“复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圣贤,他也经常请教不如他的人,有学问却像没有,满腹经纶却像知道很少,即使被冒犯也不计较。道家讲“虚怀若谷”,不要见人就炫耀,更不要到处招摇宣传,即使被人误会,甚至侮辱,也不用急于反击,也不用过多计较。一个人有能力是好事,但如果过于傲慢,执着于名声、头衔,那么便很难服人。而那些看淡地位、职称,总是很谦逊的人,人们往往会对之尊敬有加。
       人们往往很重视一些“标签”,社交时总是先把自己的学历、证书、奖牌、过往的工作和经历等等捡好听的说一大堆,总是一些“我是某某名校毕业的”、“我得过某某奖项”、“我在某某大公司干过”的陈词滥调。而且生怕别人记不清楚,反复滚动强调,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但是,真材实料才是根本之道。对于那些动不动就搬出自己身份和名衔的人和事,尽量不要参与。如果一个人得到了和自己能力或者品德不相符的东西,那么迟早有一天会露出马脚,反噬自己。
       “无使名过实,常教实若虚”。这不仅是每个全真门人应该做到的日常修养,也是人们自我完善思想道德素质的必由之路。
 
直正无私,常行平等
       道教全真派典籍《水云集》中,长真真人谭处端有言:“直正无私,常行平等,坦荡逍遥任自然。”这是说:无论为人还是做事都要正直无私、不偏斜,也不要分什么高低贵贱,要平等待人。如此,心中便会坦荡逍遥,任其自然。
       正,就是正确、公正、正气,是不偏不斜、不虚伪、不轻狂,是光明磊落;直,就是豁达、坦率、真实,就是直爽真诚、不弯不绕,不随波逐流。正直的人,为人敢做敢当,诚实信用,做事堂堂正正,脚踏实地。这是立身之本,亦是处事之道。因为正直,就不会违背良心,就不会是非不分,就不会刻意伤害他人。
       如果说正直是“律己”,那么平等则是“爱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在与人交往时,不卑不亢,实事求是,不以贫富、贵贱、智愚另眼看人。社会上,有的人拥有职权,有的人处身基层;有的人鲜衣怒马,有的人陋巷箪瓢。虽然人与人存在着不同的生存差异,人的地位有贵贱,但人格都是平等的,不要因别人的身份、职位而分别对待。
       平等待人,是人与人相处时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不是地位高的人就能获得尊重,也不是地位低的人就得受人歧视。正直和平等,不仅是全真道先贤崇尚的优良品质,更是建设社会良好风气的时代精神。
 
利他损己通真理,忍辱慈悲达妙幽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全真道典籍《水云集》中,长真真人谭处端亦有言:“利他损己通真理,忍辱慈悲达妙幽”。这是说,要想通向至妙真道,就需要减损自身的利益,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怀着清虚的心灵,为他人着想。
       不可一味的自私自利,必须投入同情、体谅、慈爱的“利他之心”,决不可以过度地去满足自己利己的欲望。利他方能自利,害人实是害己。那些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人,最终会被限定在自己狭小的格局里。人与人之间,有时候为他人付出,看起来会有点冒险、吃亏,但事实上,恐怕最后自己得到的更多。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利他,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得到自利,这便是所谓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人人都不管“他人”,只顾自己,那么我们自己就成了人人都不管的“他人”。人跟人相处,有时会觉得自己为他人付出,但他人却没有给自己回报,就会觉得不公平、不合理,这时自然就觉得自己生气是有道理的。
       因此,修炼的时候就要从此着手,生气时多想想长真真人“忍辱慈悲达妙幽”的教导,以忘机之心将忿恨消解。知足常乐,利济他人,对外在事物没有特别的执着,就是件很快乐的事。
 
损人利己是贼,损己利人是福
       道教全真派典籍《至真语录》里,长生真人刘处玄说过一句话:“无道之人用智则损于人,安其自己,谓之‘贼’也;有道之人用智则损其自己,安于人,谓之‘福’也。”长生真人认为,无道之人将损人利己的把戏当作是“智慧”、“聪明”,但是有道之人却以损己安人为智慧,前者是“贼”,后者才是“福”。
       有些人经常在工作或生活上,故意给别人穿小鞋,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在损害别人利益的同时,给自己带来好处,并且以此为能。损人利己的人心理阴暗,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只要有人比他过的好,他就一定要想办法给别人使坏,给别人制造困难,障碍;别人不开心了,有了烦恼,他反而就开心了。
       我们千万不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更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人,应该成为损己利人的有德之人。与人为善,纵使暂且被人误解,也总有一天会迎来肯定;而害人纵恶,假若暂时得了好处,也总有一天会反受灾祸。常记长生真人的良言,损人利己是贼,损己利人才是福。
 
自己搜寻,不论他人短
       道教全真派典籍《云光集》中,玉阳真人王处一有言:“自己搜寻,不论他人短。”这是说,修真之士应有宽广的胸襟,专注自身修养,懂得尊重别人,不拿别人的短处、别人的不足去说事。
       恶语伤人恨难消,用带有歧视和恶意的语言说别人,自然会引起怨恨。心里没有杂乱的事情,没有是是非非装在自己的心里,内心才会安宁清静。那些谈论别人是非对错的人往往是愚昧和无知的,因为清白的人从来不会因为别人的诋毁而不被认可,任何的谣言都会在一段时间以后不攻自破。
       说别人的不好,往往会造成非常大的消极影响,所以要少说别人的事情,少去议论,这样才能不招惹是非。我们应该时常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对别人议论过多,有没有随意地谈论别人的长与短。如果有,就该好好改正,以后不要再做类似的事情。
       俗话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不说是非长短,要有自己的涵养。切记玉阳真人“自己搜寻”的深意,对于他人的长短,我们不要妄加评论。每个人都该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做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
 
自强勉力,不有止息,惟施于众
       道教全真派典籍《太古集》中,广宁真人郝大通有言,“君子之人,自强勉力,不有止息,惟施于众。”这是说,含德的君子一定要有利益大众的价值观,通过尽力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始终如一地坚持利他的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给他人带来福祉。
       按广宁真人训教,利益他人的首要条件就是自强。自强,可以是通过修身自立获得独立的思想,可以是通过发奋图强获得丰厚的资源,总之,自强就是一切使自己精神或物质变得强大的过程。人应该要有永不畏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做到自己所能做的,向自己寻求帮助,不过度依赖别人。
       勇敢面对困境,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锻炼出坚韧的毅力和能够解决各种困难的心理素质,增强自己的能力,壮大自己的能量。如此,便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惟施于众”。施众的本质是利他,就是帮助他人,追求《道德经》所说的“上善”之德。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应当为其他人多想到一些,为他人提供一些方便,不要人为的设置障碍。只要都有一份利他的心,那我们的周围将会一切安然。抱施众之心,行施众之事,人生命运自然会好转。让自己努力向上,力求进步,永远不懈怠。通过自我的不断提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也一定要协助成就他人的自我价值。
 
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
       道教全真派典籍《盘山语录》中,栖云真人王志谨有教:“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这是说,再小的错误也必须改正,再小的功德也必须积累。
       “细微之功”,是积极的、正能量的;“丝毫之过”,是消极的、负面的。任何人的坏习惯或者任何事情的缺漏,都不是一天形成的,会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没有被重视的环节在没有造成巨大危害前,我们会忽视它们,觉得无所谓,但是一旦形成了危害,到时候再反思还来得及吗?
       不除小过会酿成大祸,而积累小善也可以成就大功。所以,我们要从小事细节做起,不仅提升自我管理的高度,更要树立起与人为善的思想观念。这样,我们不但心里感到踏实,而且还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同时,社会也会因我们的善意而更加和谐,善意不断的传播、化导,日后我们自身也必将受益。“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小小的善功,可以积攒下大大的福报;小小的过失,同样也能招致严重的后果。
 
要福但举好心,自然易积福
       每个人都希望福气盈门,但是福气不是想要就有、说来就来的,我们怎么做才能积攒下福运呢?金元之际的全真道高士、清和真人尹志平说:“要福但举好心,自然易积福,福广道自应。”尹公说明,举好心不仅能积下福,也能够顺应大道。举好心,是尹公所说的“先人后己”、“苦己利他”,在于乐于助人。当我们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时,也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助人的表面上只是付出,但当自己陷人了困境,而此时曾经的善行就会给自己回报。有些人不肯牺牲自己的一丁点儿利益去帮助他人,但往往结果却让自己失去更多。举好心,关键是要有善心、讲爱心。上天不会亏待善良的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善事,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积攒福气。即使社会复杂,也不能忘了善良,更不要让善心给错了不该给的人。
       世界应该是美好的,人心原本也是善意的。内心保持善念,不失智慧和魄力,生活和岁月便会善待自己。举好心,其实就是心存善念,愿每一个善良有爱的人,都能得到仙真庇佑,大道垂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三期:小故事 大道理(八则)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三期:人人都想要“金玉满堂”,却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话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