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六期:品味道教名词名句
时间:2023-09-2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杨宗仁


品味道教名词名句
文\杨宗仁
                                          
紫气东来
       太上道祖(老子)骑着青牛,离开周朝王都洛阳西行普渡,将至函谷关前时,关令尹喜(文始真人)登高观象,见有紫气由东而来,知道会有圣人过关。不几日,果然看见太上道祖骑着青牛悠然而至,于是连忙稽首叩拜,恭请入秦。在尹喜真人的虔心叩请下,道祖遂留下《道德真经》真言五千余字,唱响大道与万世,福泽众生。后世人们用“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吉兆、福至心灵的寓意。
 
虚心实腹
       出自《道德真经》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是说我们只有俭约,戒掉各种贪得嗜欲、争强好胜、巧诈求利的心,使得真心清静,才能浩气绵绵不绝于身,正信正行至于道境而福寿无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古话讲“俭以养德,静以修身”。可以说,“虚心实腹”不仅是道门中人修真养性、证圣成仙的妙法,也是所有人正意诚心、至善幸福的途径,更是每位人格高尚、德行厚道之士的立身宗旨。
 
和光同尘
      出自《道德真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修道之人虽说悟得本性圆明,智慧具足,但也不可以自以为是、特立独行而自私自利。还需要收敛光芒、放下身段以平常心和同大众,深入生活以无私奉献,积善累德。如果经过尘烟浮华的洗礼,信仰依旧坚定如初,真心依然清静如常,那样才有可能功行双全,得道成仙。道教认为,想要得道成仙,不仅需要“出世”澄心定意,动作无心的清修真功以存神固气完善自我人格,更需要入世常怀拯救之心,先人后己,与物无私的真行以济世利人纯正自我品性。可谓真功真行同修、出世入世并举。
 
上善若水
      《道德真经》第八章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最崇高的善行像水一样纯粹,虽然滋养着万物生命,却不与其争功夺利,而是甘愿处低下阴暗的地方,无声无息地自我澄清,鉴照日月。正因如此,水的品性才是最接近虚无大道本性的上善。 “虚无之系,造化之宗”的道虽说因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而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但与“道”品格几乎一样的“水”,却是我们须臾不能离的。所以说,水的品格不仅是上善真行,亦是近道闻道修道而悟道的“方便法门”。修道便是要效法水柔和谦虚、无私奉献、处下包容的情操,不惧艰难、勇于担当而纯粹淡泊的品质,以众生心为心、默默无闻坚定不移地正信正行、利物利生,才能肩负厚德、逍遥大道。
 
金玉满堂
      《道德真经》第九章讲“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我们都知道,金玉满堂寓意有着丰厚财富和渊博学识,是富贵荣华、功成名遂的象征,是世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那太上道祖为什么要警示说“莫之能守”,甚至“自遗其咎”呢?原来是道祖慈心普照,给我们指明了天道运行的规律,也就是向道之人所遵循的处世法则:“水满自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要我们知足,知止,谦让,慈悲济世,无私奉献,才能承天顺仁,正行大道而福生无量。如果拥有了财富只知穷奢极欲,自以为乐,不知赈贫济穷,势必是损德伤身;如果拥有了学识就要恃才傲物,自以为贵,不能谦下礼让,必然会招祸惹灾。因为眛掉了纯真素朴的本来,违背了慈俭以养德、谦虚而纳福的初衷,所以才会“富贵而骄”导致“莫之能守,自遗其咎”。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出自《道德真经》第十章,道祖在经中指出:大道产生、发展、育养万物是自然而然、公正无私的,她从不在万物身上求取什么。大道对万物所有的恩施行为,都并非是有所企图的,她从不依仗对万物的恩施而企求万物的回报。道育养万物,助其生长,却从不要求主宰万物的命运,以至于宰割它们为己所用。这便是道光而不耀、幽隐不显的深邃本性。大道“不有、不恃、不宰”的清静本性,也就是其“无为自化”的真行特性。由此可见,道教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消极行为,而是要求我们,不仅要全心全意地利益群生,无私无欲地服务社会,而且是“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默默无闻地“广行阴骘,”努力做好事而不求名取利以体天心而“上格苍穹”,自然而然会与道合真、福生无量。
 
宠辱若惊
       出自《道德真经》第十三章,当一个人受宠时会惊恐不安,受辱时也会惊惧忧伤的。这是为什么呢?道祖给出的答案是“贵大患若身”,就是因为太在乎自身利益,功利心太强,得失心太重,老是担心失去荣宠而遭受苦难得缘故。过分注重自身利益,贪图享乐的人,总是会患得患失的,想到的全是自身忧患,自我苦乐。所以,当身受荣宠时就会怕失去高贵而惊恐;当身处卑辱时就会怕低下苦难而惊恐。任何时候都恐惧忧思,宠辱若惊,是谓大患。为了能够解除人身大患,太上道祖指出:“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能够淡泊名利、纯粹心志,无私无我,以众生心为心、天下事为事,体道无私,率性而为,自然而然宠辱皆忘,无欲不惊了。可以说,只有无私奉献,纯粹担当的人,才能够契合大道,神仙逍遥。
 
微妙玄通
       “微妙玄通”出自《道德真经》第十五章,是说有道之士虽然无私无欲纯真质朴,但却志心专一,恪守情操,矢志不渝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谨小慎微从严治身,遵戒守法奉道行事,气节高尚,精神独与天地相通而往来。道祖在经中为我们指明了体道之士的节操容态,即行事慎重、戒身省心,举止有度、气氛融合,为人敦厚、处世豁达。在浮华中保持内心清静,在清静中不忘行善利生。抱残守缺,不自满自骄,谦虚淡泊,在不知不觉中积功累德,至道逍遥。
 
致虚守静
       出自《道德真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是说修道人致力于“崇俭戒奢”,去除私情妄欲的干扰,让五脏清虚,道性明曜。至于回归一念不生、笃静纯真的本来境地,并坚定不移地持守这份笃静纯真,踏实大道,锲而不舍地奉道行事,止恶扬善,而与“万物并生,天地为一”。“虚极”是大道的本性,“静笃”是万物的本根。我们只有致力于“致虚极”的初衷,“为而不恃,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才能不辱“守静笃”的使命,清静真一、不二法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返本还原、返朴归根,而与万千神明共融一身,万物众生同为一体,自然而然趋吉避凶,正气浩然。“致虚守静”告诉我们,只要能做到公正无私、廉洁自律的清静厚德,自身便能与天地大道相通一气,与天道运行的规律相契相合,以“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本来自在,真我永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自《道德真经》第二十二章。“不争”,是“大道无名”生成、育养万物而不恃有功的一贯法则,是“上善若水”般利益群生而不彰显自我的一贯特性,更是体道之士谦虚守正、纯粹无私处世的一贯原则。即不自以为是彰显自我,不妄自尊大突出自身,不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而柔和谦卑,处下守静,少私寡欲。似水一般默默无闻正信正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曲己从众百折不挠地“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都知道,水的特性虽说柔和,却能滴水穿石,虽说卑微,却能利益八方;虽说低下,却能无限高上;虽说寂静,却是活力无限;虽说无欲无求,却万物须臾不能离。这般“不争”,自然具备天下最崇高的厚德。 可以说,“不争”就是要避开不必要的是非名利争执,争分夺秒地具备兼济天下、利益群生的“上善厚德”,成就与道合真、神仙逍遥境地,自然而然是“天下莫能与之争了”。由此可见,道教所倡导“不争”的教义,不是说要一味消极逃避责任,而是要洞穿各种声色名利的牵缠阻碍,正信正行,百折不挠地力行利济众生、福泽天下的义务。教化我们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能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的人。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自《道德真经》第十九章,是太上道祖向我们指明“正己修身,体道合真”的重要法门。是说体道之士当坚守纯素不染的初心,保持质朴无华的根本,纯粹自我,淡泊明志,这样才能够契合大道正信惟一、公行天下的情怀以正己度人。“世间浮华三千,看淡即是云烟”,云烟过后,才是最真实的本来。可以说,我们只要能去除智巧、诈伪、利欲的妄心,自然而然便能牵缠尽断,是非不侵,进而展现出朴素无华、晶莹剔透的平常道心。以平常心观世界,则会是真诚无私,淳厚质朴,公正至善,平安喜乐的福地圣境。看清自心,才能融合道心;纯真自我,才有世间真诚。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2022年第3期(总第四十五期):示门人天真道人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六期:《前赤壁赋》中的道家思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