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一期:寒山拾得与和合文化
时间:2013-05-10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两位短发齐眉,憨态可掬的少年,一人手捧礼盒,一人肩扛荷花,温馨祥和、亲密无间的样子,这是由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年绘画,哲学教授张立文题字的“和合二仙图”。这幅画于2005年7月赠送给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和合”,它寄托着全国人民盼望台湾早日和平统一的心愿。

天台人对这幅画的景象最熟识不过了,作为“和合二仙”的原型——寒山、拾得就生活在天台,天台是“和合”文化的原生地。千余年来,这一文化思想、文化现象已经深深地融入天台的社会生活之中,并不断地向外传播。

天台的“和合”文化异彩纷呈,既有原生性、广泛性、多元性,更有独创性。



天台的“和合”文化有极深的渊源。早在汉代,这块被中原人士称之谓“蛮荒”的土地,开始接受儒学的熏陶,儒学大家高察、顾欢等人在天台设馆课徒,同时带来儒家的“和合”理念,此后,历任官员也把“建人伦、明教化”作为吏治的要点,由于官方和民间双管齐下,儒家的“和合观”随之得到推广。

汉武帝时期,因闽越发动对瓯越的战争,天台原住民悉数迁移至淮河一带,天台一度成为“虚地”。自东晋至南宋,曾有三次移民大潮进入天台,移民在天台民众中的比例占90%以上,那些来自中原及全国各地的移民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与天台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加之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姓氏的人群聚居于此,难免引发一些矛盾和摩擦,甚至会发展成流血斗殴。这种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使天台民众从另一面体会到“和合”的重要与可贵,因此,“和合”文化在天台民间有了广泛的实践和认知。


就在这块滋养“和合”文化的土壤里,产生了“和合(寒山、拾得)二仙”,它源于天台,传向全国。其中寒山的影响尤为突出,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但在国内受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的重视和心仪,并且流播海外,风靡欧美,引发了颇具有声势的“寒山热”。



据考证,唐代中期(唐宪宗十一年,公元815年)至晚唐(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是寒山与拾得在天台生活的大致时间。《太平广记》引杜光庭《仙传拾遗》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后称寒石山)……”由于刻意隐姓埋名,寒山的身世无迹可寻,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得到一些信息,他的籍贯在陕西咸阳一带,少年时家境富足,可能因为突出遭受变故,陷入落魄困顿的境地,在饱受了世态炎凉,人间白眼,经历内心痛苦,精神折磨以后,产生了绝世离尘,投身佛门的念头。这是他来到天台以前的经历。问题是“尝游千万里”的寒山,为什么选择离家万里之外的天台作为栖隐之地?而且一住七十余年以至终老于此?一般认为他是受孙绰《游天台山赋》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受到天台人文环境的影响。首先,在陈隋之际,以天台命名的佛教天台宗在这里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和合”(即佛教中国化)的宗派,这一“和合”不但对中国的宗教产生影响,而且对思想、哲学、文化、艺术都产生巨大影响。天台是实践地,也是佛教天台宗的原生地。其次如上所述,天台是移民为主体,同样经历了重大变故,迁徙他乡,在生存和生活的实践中懂得了重视“和合”、珍惜“和合”。第二,在唐代,天台道教盛行、道教的“天人同构”与儒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的“梵我一如”,其基本哲学便是相似,而道教的“阴阳和合论”则注重于人的心身和合。这样一种三教兼容的人文环境,可以说,从“宇宙观”到“男女婚姻”;从人的“心、性、命”到“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人与大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等,无不贯串着“和合”文化的因素。历经了身世的巨大落差,几乎被剥夺了生存权而变得孑然一身的寒山,在他那“遗世卓先”的外表下,那颗在痛苦中不断求索的心,必然产生对“和合”的向往和渴望,而天台的自然人文环境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寒山的精神归依、心灵安顿之所了。

拾得是一个弃婴,是国清寺高僧丰干从路边捡来的,故名拾得,仿佛是一位由寺院抚养长大的,天生的佛门高僧。他的生平经历似乎很简单,但关于他的传说都十分离奇。虽说他是国清寺舂未的什役僧,但他的诗作却充满灵悟和禅味,而且精通医术,闲时还骑着一只虎在寺边游盈。在国清寺里,供奉丰干、寒山、拾得塑像的“三贤院”前,至今尚有一处名叫“虎啸堂”的建筑,相传就是拾得与老虎同住的地方。

寒山与拾得相识在国清寺,当“容貌枯瘁,布襦零落、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的寒山,被寺内一些僧众詈诟,甚至挥拳驱逐的时候,拾得却成了寒山的好朋友,两人一见如故,心气相通。拾得在一首诗中写道:“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循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这首充满禅机的诗,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亲情和友情,高度的心灵契合,使他们成为人与人之间和合的典范。

从现存的寒山与拾得的作品,以及在民意流传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们以深厚的儒学功底,以佛门大慈大悲的心怀,身体力行传承天台的“和合”文化,宏扬天台的“和合”文化、发展天台的“和合”文化。例如在天台广泛传诵的寒山与拾得的一段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是典型的运用佛教天台宗“三谛圆融”(即事物认识论)义理来对“和合”的前提、过程、结局作了全面的阐述。和合是有前提的,要达到和合,需要忍与让,从一方的忍让中,使另一方领悟到“和合”的可贵,从意识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从而使双方得到平安的结局。寒山和拾得将天台的“和合”文化推向极致!

“和合”理念的对天台的经济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并得到应用和创新,突破了中国传统中“重农抑商”观念,率先提出:“士农工商”四民皆本的的“治生思想”,使社会结构合理,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党中央提出“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的今天,人们重新审视和认真调研天台“和合”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发现“和合”文化对研究天台的人文历史,推进道德教育,提高民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一方平安和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特殊的价值。

天台的“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印刻着特定的历史印迹,朔流追源,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特点、风土人情。发掘“和合”文化在历史上实践状况,可以知兴替、明得失,对现实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和合”文化涵盖面很广,包含着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特别在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具有世界性的学术研究价值。胡锦涛主席在美国演讲时,就曾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设想,立刻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热烈拥护。前些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诺贝尔学术研讨会”上,主题中有一句话:“今后世界文明进程的正确与否,将取决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这一璀璨的古老文明,对今后世界文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

“和合”文化的多元性,有既宏观又微观,既抽象又具体的特点,适应各个层面群体的要求,古代哲人把“天人合一”当作理性层面的最高追求,现代讲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成为环保理念的核心。季羡林先生提到人的自身和谐,亦即是人的心身和合。社会因人而存在,首先是人的身心健康,人人都树立起良好的精神貌,耳濡目染,增强了道德观念,社会得到净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的素质。

社会科学和文化工作者,在发掘、整理历史“和合”文化的同时,要及时研究和发现“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内涵,新的典型,并用来教育民众,化解矛盾,增加凝聚力,从而创造安定的环境,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寒山 门道 杂志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一期:发刊词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一期:纯阳祖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