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十二期:全真道的财富观
时间:2016-12-09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潘存娟

    以“ 独全其真” 为基本教旨的全真道并不专门研究世俗的财富问题, 但在为了达到全真的目的而进行“ 性命双修” 的过程中, 如何认识和对待世俗财富却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真道教义中的财富观对今人当有所启迪。

    一、全真道财富观的主要内容

     1、全真道典籍中与财富相关的语词

    全真道典籍中与财富相关的语词主要有三种。其一即“ 财” , 这是财富最直接也是最狭义的表达,主要指金钱与物品,包括金玉珍珠、田园屋舍、衣食用度等。其二, 处于中义层次上的语词有“ 酒色财气” 、“ 荣华富贵” 、“ 名利势位” 等, 它们是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所需要的或所希望拥有的一切。其三, 最广义的财富就是“ 物” , 指与人相对待的自然万物。《黄帝阴符经富国安民演法章中》认为人与万物是相盗的关系, 丘处机注解道: “ ‘ 万物,人之盗’,人所盗万物之精,夺天地之秀气也。泯欲念清静, 保守命也。‘ 人, 万物之盗’ ,人所欲, 万物之华景。眼观五色, 耳听五音,舌餐五味, 醉饱腥膻, 纵邪生淫丧命, 乐极则哀。” 简言之, 万物是滋养人类生命的一切物质。在此, 据笔者理解, 狭义与中义的财富都是针对个体而言的, 而“ 物” 或“ 万物” 不一定与某个人类个体发生直接关系, 它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而存在。本文所言及之财富, 兼及三义。

    2、全真道对财富的基本态度

    事实上, 财富观总是和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全真高道们确立了求真修道、长生成仙的人生目标之后, 自然会对那些有违此最高诉求的世俗财富加以排斥与摒弃。全真道首先对世俗的财富进行了负面定性, 揭示了贪取虚名浮利对求真修道、长生成仙的人生追求所产生的多重负面效应, 进而规劝世人摆脱名缰利锁、舍弃虚荣浮华,最终证真成仙,获取真实、久远的幸福。
    全真道认为财富本质上是虚假的,在其“ 般般俱是妄,物物尽皆空” 的观念下,辛辛苦苦求得的财富也只是聚散不定的“水上浮沤”。祖师王重阳最先了悟“荣华富贵,莫也非坚固。”马钰更直言人生有五假,即妻妾儿孙、金玉珍珠、荣华、幻化色身、浮名,认为这些都是不坚不固、非久之计。谭处端则强调任何受用都是“ 前程将不去” 的,也就是说人对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财富不能成为人生真正的拥有。
    全真道还认为追求财富很容易导致贪欲心理和过度消费, 这又为身心上了一层枷锁。王重阳将酒色财气列为四害, 并指出“ 性乱因醪误, 精枯缘色妒。眼神伤败, 被财役住。鼻浊如何, 只为气使馨清去。浮世人难悟, 殢四事相牵, 沦落苦处。” 丘处机以诗言理:“外物于身患, 狂心不自监。病深方省欲,祸及始知贪。”马钰慨叹“ 昔年名利,役碎顽心,”致使“方寸之间,荆棘仿佛成林。”其妻孙不二也认为贪名逐利的世人是逐外忘本,最终将“崩我灵基,使坎离坏散,致魂魄流离”,“ 失天地之真机。”刘处玄重申老子之意:“世之求生之厚,利多则害生,入于死路也”,并提醒世人:“贪于欲则丧其命也,贪于财则丧其身也, 迷者先甘而后苦也。”谭处端则指责世人“心慕腥膻伤物命,意生贪爱损根源”。
   
总之, 在全真高道眼中, 虚假的世俗财富是苦楚的根源,致病害生;是人生的牵累,役心败身;是真性的障碍, 乱性丧德。所以财富是祸患而非幸福的源泉,那么, 人生幸福感的获得就不能建立在追求财富的努力上。为了达到人的清净元初的本真状态,实现真正长久的幸福,全真道劝世人要轻财重身,视财如仇,最终弃财如脱屣。有人问祖师王重阳:“如何是修真妙理? ”祖师答曰:“第一先除无名烦恼,第二休贪恋酒色财气,此者便是修行之法。”他还曾说过“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缘爱恋、忧愁思虑。”马钰也主张:“学道休妻别子,气财酒色捐除。攀援爱怜永教无。绝尽忧愁思虑。不得无明暂起,逍遥物外闲居。常清常净是功夫。相称全真门户。”
   
可见,“休、断、捐、除” 就是他们主张对财富所应施的功夫,与世俗的“贪、迷、逐、积” 正相反。全真高道们对此不仅口传心授,更重身体力行。他们甘贫乐道的表现主要有:不积财、不过费、惠不足。王重阳“家业丰厚,以粟贷贫人, 惠之者半, 其济物之心, 略可见矣。后来果断地“猛舍浮华”,遂成一代宗师。马钰在祖师劝化下最终选择“ 舍巨万之富, 揖真一之风” 。丘处机告诫道众“ 每一衣一食,不过而用之。每计庵粮,不可积剩。治身衣物,不可贪求。或常住之物有馀者, 济赡往来经过贫难之士, 或于他处行缘, 或以备斋设会” ,而他自己更是“ 日止一食, 门人供送者, 唯许米面, 虽茶果饼饵, 辄被诃责” 。后来淸初全真中兴之师王常月将这些主张与表现作为全真戒律,列入其著名的三坛大戒,如《初真十戒》第七戒: “ 不得贪求无厌, 积财不散, 当行节俭, 惠恤贫穷” ; 《中极戒》第三十戒: “ 不得多积财物, 不思散施” ; 在《天仙戒》中也将“ 绝声色法” “ 俭爱欲法” 作为“ 观慧增益数十事不可称量” 之法。

    3、全真道对基本物质需要的获取

    全真道力劝修道者轻财、仇财、弃财,但毕竟在成仙之前,修道者的肉体凡躯依然有基本的物质需要必须给予满足,所以获取一定的财富是理所应当的,虽然全真道并不追求这种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满足。这样也就涉及到求取这些物质需要的途径问题了。
    全真道吸取了儒家不取不义之财的思想。王重阳表示“富贵与身贫,肯把荣华只取仁”,并劝世人“ 不义之财,且缩拿云手” 。马钰也主张“浮云聚散如财物,不义之财,休要贪来”。不过,对于修道者,全真道有更苛责的要求,他们更强调量的限制,即不仅不能求取不义之财,还不能求取超过需要之财,“ 饥后粗细皆餐,寒来只消纸布”,“食无求饱,居不求安”,以至于主张乞讨。一个人如果贫弱至极,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以乞讨糊口,那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全真高道们不是这样,他们都曾富甲一方、生活优裕, 一旦抛妻别子、捐产弃业,而去展臂游街、求余觅残,这就值得探讨了。
    笔者认为,在全真道,求乞只是一种形式,其中的蕴意却与求真修道的内容紧密相关。
    太上云:“能乞食者,是吾弟子。”乞中有益, 蒙人恩,身不自在。… … 业消尽,见功业,自觉气和神定, 得自然真常之道也。
    行尸走骨有何羞, 勿为衣餐乱起愁。学我上街长展臂, 随缘乞化最风流。”休苦化人钱, 结缘任自然。寒后添些纸布,饥来乞觅残馀。野性喜不择粗疏, 且要遮形撑肚。
    可见,全真道高道们大都认为“乞中有益”,那么益在何处?大体有以下几条:其一,行乞有助于修道者破除贪念。施乞者虽有悲悯之心,但所施之物也往往不过是些残羹冷饭、旧衣坏衫, 求乞者无所选择,只能不择粗疏、不选冷热、不管好弱、不论多少地接受,自然无处滋生强求、贪得之心。其二, 行乞能深化知恩心理。求乞者直接接触施与者,更易感受到他人的恩典,更会坚定惜福之心。其三,行乞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可以促进心灵的炼养,这包括忘惭忘羞、忘忧忘愁,去除一切分别争竞之心,达到宠辱不惊、气和神定的境界。其四, 消除罪业, 广结善缘。全真道认为行乞是提早了结求乞者与求乞对象之间前世恩怨的途径, 从而使修道者消除罪业;也是给求乞对象行善的机会, 结下以后的善缘。这些益处最终的归向当然不脱离“ 全真”的追求,“乞”益于“真”,“乞” 是福源, 所以面对“ 众皆笑我贫沦落”,全真高道们却超然唱颂:“不悟无无迷有有,争知有有却无无。人皆着物物非物,我独如愚愚不愚。”

    二、全真道财富观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笔者对全真道财富观的初步梳理,整理典籍、发掘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生活提供启迪, 笔者认为全真道的财富观既有宗教意义, 也有世俗意义, 试述之。

    1、全真道财富观的宗教意义

    全真道的财富观有助于提高当代道教徒的宗教素质, 从而有利于当代道教界良好道风的形成与巩固, 这对道教作为传统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于道风整顿的问题,教内教外不乏探讨,有一点是共识,即在当代中国道教界,还比较缺乏具备综合宗教素质的高道大德,这是道风不整、道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谓综合宗教素质,既包括高超的宗教学识, 也包括高尚的宗教风范。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里,宗教信仰者面临着较之古代社会更多的世俗诱惑,然而越是如此, 财富观就越反映出一个宗教徒的宗教素质和精神面貌。所以道教徒理应以全真高道们为榜样,虽身处纷扰尘世,仍然坚守“ 我今与你不同尘” 的超然境界,时时检阅自心,清净为本,慈悲为怀,以道教正面形象面世。事实表明,在世人眼里,宗教的神圣性也多表现在宗教徒对物欲的超然境界上。超越物欲是道教徒道风的重要表现,“人们正是通过道教徒所展示的道风来了解道教、认识道教。
    如果没有良好的道风,我们道教徒的行为举止还不如一个普通公民, 那么道教在社会中就确立不起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就会影响道教在当代的生存以及未来的延续和发展” 。所以少数道教徒追名逐利、信仰淡化, 是道教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自然, 全真的苦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笔者之意并不在于苛责现代道众, 毕竟道教在近代社会的遭遇已使我们与道教本意产生了较大的疏离。但是努力一点就能弥补一点,不努力则永远不能消除这种疏离感。笔者更期待的是, 像全真大德们那样的现代高道的出现并增多,他们可以为整个道教界引领风范。这是道教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2、全真道财富观的世俗意义

    全真道的财富观有助于当代人形成合理的财富观,从而防止精神异化、涵养真正的幸福感,形成身心和谐的内在动力。
    对道教财富观的注意与兴趣,其实缘起于与几位致力于企业伦理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朋友的闲谈。他们在工作中时常遇到“ 不幸福的有钱人”,有钱却不幸福,为什么?作为传统文化的道教对此又能做些什么?笔者便从全真道财富观研究入手,试图作一些解答。这需要对全真道的财富观与世俗财富观作一比较。世俗财富观对财富是肯定态度,并直接将其与人生幸福相连甚至等同,这就是世俗幸福观的缺陷,它建立在财富积聚的基础上,而如前所述,财富的外在性决定了它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道教, 包括全真道,则是在否定世俗财富的前提下追求幸福, 并坚信这才是真正长久的幸福。但是说到道教所描画的神仙世界里的幸福, 毕竟充满神秘性, 对世人来说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尤其是头脑中充斥着现代科学知识的现代人又怎能轻易地相信呢? 实际上,全真道所提及的神仙世界指的是两种情况:“ 一种是人死之后的灵魂超升, 类似佛教的‘ 涅槃’,如‘ 超生灭’ 、‘ 不入三涂’ ; 另一种是修炼过程中心身得到净化的感受,如‘异果名花滋味美’、‘清香馥郁妙玄玄’等”。
    
我们可以不相信前者,却完全能追求后者,“ 这个心灵净化、升华和飞跃的过程,就是修仙体道的过程。只有经过一番苦苦修炼,实现个人生命同道的一体化,才能享受到仙人那种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可见如果剔除其神秘成分, 神仙世界的幸福,不过是将建立在世俗财富基础上的幸福观作了净化处理,这在道教徒就是一番苦苦修炼的过程,而非教徒不一定借助宗教的修炼方式,只是应该也必须明白经过净化和升华的幸福才是真正长久的幸福。至于如何净化与升华,相信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探索出种种个性化的、现代化的方式。


相关热词搜索:全真道 道门 财富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十二期:《水云集》选读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十二期:【道门知识】道教服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