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第四十七期:品味道教名词名句
时间:2023-09-20    来源: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     作者:杨宗仁


品味道教名词名句
文\杨宗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真经》第三十三章。“智”是智慧,用脑思维;“明”是圣明,用心省悟。能知晓他人的好恶长短叫智慧,能觉察自身的贪执妄欲,并节俭清除,使得心平气静,如明镜般光照一身,便是圣明。圣明的人,不与他人争长论短,致力于战胜自己的七情六欲以自强,让正气浩然、道性具足与一身,坚定不移地奉持积功累德、善行利济的初心使命,力行大道。并时刻不忘反观内省,以保障气节常在,根本不失。自然而然就能承恩大道的眷顾,灾祸远之,福寿随之。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自胜自强,纯粹有志的人,是一个能够省视自己,克制自己,并矢志不渝力行大道的人,也就是圣明证道的人。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真经》第四十一章。是说只有经过不断的挫折和打磨,才能成就大器,铸就不朽。太上道祖借此寓意大道,深邃内敛、谦虚含藏的德性。只有耐得住寂寞,不惧怕艰难,遭受挫折打击依然初心不改,坚持正信身体力行的人,才会体悟大道真谛、铸就真我不朽。
       由此可知 ,玉不琢不成器,志不磨道不明。体道修真是不会一蹴而就、一日而成的,更不会是锋芒毕露、逞一时之快的事。而是要在寂寞中体味,挫折中坦然,在默默无闻中身体力行,在千锤百炼中矢志不渝,才能在风雨交加的快感中、眺望绚丽斑斓的彩虹。人生路漫漫,百转崎岖,只有在坚持正信百折不挠,含藏真心不急不躁的前行中,欣赏一路美好风景后,看到彼岸花开。
 
尊道贵德
       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经》第五十一章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指出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敬重德的,因为道不仅生成万物,还运用其德性善行育养万物,使万物尽性展现出各种形态,并在不同的形势环境下成长成熟。不仅如此,道德的尊贵之处还在于,虽然生成育养万物,助力万物成长成熟,并覆庇保全万物生命,却从不想着占有、干涉和主宰万物,使它们自然而然顺任大道、率真生活。这便是道深邃不显却须臾不能离的德性善行。
       在世间,那些不为私利、不争声名,恬淡纯粹、一心奉公,为国家和民族默默付出作贡献的人,便是和大道德性善行相契合的人,也是我们必须尊崇和敬重的人。尊道贵德,是大道“无为(私利)”“不争(功名)”教化的最高体现。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真经》第五十八章。是说,当遭遇祸患挫折时不要自暴自弃,只要能悔过自省,修善行道,则祸患也能成为幸福的动力。当享受幸福安乐时,如果骄奢淫佚,肆意妄为,而不知谦虚谨慎,崇俭戒奢,则幸福也许就是祸患的前奏了。由此可知,祸与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祸,也许只是黎明前的一阵暗淡,而福,也许会是黑暗前的一缕晚霞。关键是人,在黑暗中能不忘初心,在黎明时亦恪守根本,自然祸不成灾,福至心灵。只要心中那盏灯不灭,则光明永远,道福常伴!
 
报怨以德
       “报怨以德”出自《道德真经》第六十三章,是说无论遭受多少挫折打击,都不能产生怨恨报复之心。要时刻坚守纯粹淡泊的清静真心,坚定不移奉持大道无私利济、润物无声的德性善行,立身处世,才能超越一切无名牵缠,体会大道真谛。太上道祖在此指明了体道之士应有的人生态度。“报怨以德”,体现了道教豁达无私、乐观积极的处世观。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气呵成,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存折困难,甚至是打击破坏。只要我们能始终如一保持信念坚定、良知不昧,“以清静心而弘大愿、以智慧力而伏诸魔”。“挫折”,就会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缓台,可以补充体力,欣赏风景;“打击”,亦会成为我们检视自身的法器,可以强健体魄,高尚人格。
       反之,如果遭遇挫折打击,便心生怨气而以怨报怨的话,就会困惑于无限的铁障黑幕当中,沉沦苦海,迷失本来。不忘清静大道初心,不失逍遥自在根本,奉道行事,报怨以德。
       
轻诺寡信
       太上道祖在《道德真经》六十三章指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说不重视自我言行而轻率发号施令的人,一定会失信于人,就像把事情看得轻而易举的人,必定会遭遇困难重重。道祖在此教化我们,做事要谨言慎行,为人要诚信守诺。做任何事都要从细小微末处着手,且不可粗心大意,轻率鲁莽,轻易忘言。不仅天下大事都成就于细小微末的积累而成,所有祸患灾难也都是由细小微末积累而产生。
       由此可知,只有谨小慎微,才能诚信守诺,才能铸就不朽,功成大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细流,可以成灾。不忽视细枝微节,可以防微杜渐,消灾去祸。做好了细微小事,可以积石成金,积善成福。一诺千金的旋律,奏响于无数细枝末节间的摩擦,和风雨无阻的踏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道德真经》第三十三章。“智”是智慧,用脑思维;“明”是圣明,用心省悟。能知晓他人的好恶长短叫智慧,能觉察自身的贪执妄欲,并节俭清除,使得心平气静,如明镜般光照一身,便是圣明。圣明的人,不与他人争长论短,致力于战胜自己的七情六欲以自强,让正气浩然、道性具足与一身,坚定不移地奉持积功累德、善行利济的初心使命,力行大道。
       时刻不忘反观内省,以保障气节常在,根本不失。自然而然就能承恩大道的眷顾,灾祸远之,福寿随之。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就是自胜自强,纯粹有志的人,是一个能够省视自己,克制自己,并矢志不渝力行大道的人,也就是圣明证道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七期:中华民族的俭朴观
下一篇:《玄门道语》第四十七期:小故事 大道理(七则)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