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道学新论】 浅析《列子》自然观
时间:2016-11-21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陈潇

    《列子》是道教的主要经书和思想宝库,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它基本以寓言和神话故事的形式表达精微的哲理。《列子》认为自然有包含的万事万物的能力和自我运行的规律,主张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其自然观的和谐思想在任何历史时期和在当今社会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列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思想沿袭了道家传统的自然主义世界观的立场。《列子》“贵虚”,有人问他:“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并说:“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事之破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其中“静虚”思想指驱除人内心的杂念,忘怀而守本心,顺应自然,清净无为,它也是《列子》自然观的理论基础。“静虚”虽看似无为,却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使事物保持原有和谐的状态,人们只有保持了“静虚”的本心,才能安然其所。
    《列子》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首要条件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地关系,而人类唯有遵守这种“静虚”之理,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才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
    第一,《列子》认为“类无贵贱”,《说符篇》中“鲍子难客”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齐国贵族田氏在庭院祭祀祖神,应邀来宴饮的宾客千余人。席间有人献鱼和雁,他感叹:“上天对人类的恩德多深厚啊!繁殖五谷、生育鱼鸟供我们享用。”宾客随声附和赞同。这时,一个在座姓鲍的十二岁小孩走上前说:“事情并非如您所说天地万物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自然界,都是物类。物类本身,并无贵贱之分,仅凭智慧大小、力量强弱而相互制约,并非谁为谁而生。人类获取能吃的东西食用,也并非是上天专门为人降生的呢。比如蚊蚋吸人血,虎狼吃人肉。”小孩所言反映出《列子》认为万物与人同类并生,人是万物之一,并无贵贱之别。这种“类无贵贱”的思想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前提。
    第二,《列子》提倡保护动物,人类与动物应该是真诚相待的朋友。《说符篇》中“邯郸鸠”的故事说明,在列子时代,道家就倡导放生保护动物的理念。战国时,赵简子正月初一得邯郸百姓所献的鸠鸟非常高兴。有人问他为何高兴?他说正月初一放生,显示了君主恩泽万物。《黄帝篇》中“好鸥鸟者”的故事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早去海边跟海鸥玩耍,来和他玩的海鸥有百余只。他父亲说:“听说海鸥喜欢跟你玩,你抓一只给我玩。”第二天当他来到海边,海鸥都在空中飞翔而不下来。此故事表明,人与动物真诚相处时无比快乐,一旦有了捕捉它们的心思,反而使它们离得更远。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人生处世哲学,还说明人与大自然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人们应该真诚的保护和爱护自然界的动植物。
    第三,《列子》主张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和改造自然。《天瑞篇》中的“国氏善为盗”的故事讲的是:齐国一姓国的人很富有,他说:“我听说天有时,地有利,我盗天地的时利,云雨滋润,山川孕育万物,使禾苗成长,生养庄稼,筑墙,建房。陆地上我盗地禽兽,水里我盗得鱼鳖,没有一样不是盗得的啊。所有庄稼、土地树木、禽兽、鱼鳖都是天地所生,哪是我所有的啊?”《列子》在故事中运用喜剧性的手法说明人类应向自然索取,使之成为个人的财富。《汤问篇》中人们熟知的“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更集中体现了人类改造、战胜自然的伟大理想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物质财富丰富的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列子》自然观告诉我们,人与天地自然本和谐一体。由于人们在发展过程中过度的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以及贵己贱物的错误观点,造成了人与环境关系紧张和生态系统失衡。     我们应遵循《列子》效法自然、顺应自然、清虚无为的自然观,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新的道德与价值标准,把自然看作人类生命和价值的源泉。只有这样才能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
 

相关热词搜索:列子 自然观 道学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道学新论】 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经典研悟】 陈图南的无极图与五代的丹法理论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