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道学新论】 道教与伦理的关系(四)
时间:2016-11-21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乐爱国

   (四)道教“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理念蕴含着伦理思想
    道教思想融儒、道于一体,既要求修仙道,又强调修人道;而在修人道方面,既要求以道德修身,又主张以道德治国。《太平经》要求“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而且还说:“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认为不修人道,会受到天地鬼神的惩罚。
    《太平经》还认为,治世应当采取“天治”和“地治”,并且明确指出:“象天治者,天下之臣,尽国君之师父也,故父事之,人爱其子,何有危时?夫师父皆能为其子解八方之患难,何有失时也。象地治者,天下之臣,皆国君之友也。夫同志合策为交,同忧患,欲共安其位;地者,顺而承上,悉承天志意,皆得天心,何有不安时乎?”认为按照“君臣父子”的关系治理天下,就能够“承天志意,皆得天心”。
    后来的净明道则明确提出“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反对“不修人道而修仙道”。元明之际的张三丰也说:“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清代的王常月说:“连人道还修不全,怎么行得仙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日用平常之理是也。你们若能了,将此八个字,才唤作个人。若不了此八个字,人道就不全了,如何进得仙道?”而且,他还强调要从“世法中悟得出世法来”。同时代的傅金铨也说:“欲学神仙,先为君子。人道不修,仙道远矣。人道是仙道之阶,仙道是人道之极。不有人道,安求仙道?”并且还明确指出:“出世必基于入世,欲求出世之功,先讲入世之道。”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
    正是由于道教强调“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并且具有“入世”的理念,倡导以道德修身,以道德治国。所以,道教也建构了相应的伦理道德体系:既有形上学的心性论,又有形下学的道德规范论,而且还有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守则。
    《太上妙法本相经》指出:“一切众生,悉有道性,称之遍有;种之则生,废之则不成。譬如,种子内有苗性,不种不养,岂获其实?一切众生虽有道性,不达不勤,终不成道。”既认为众生皆有先天的道性,同时又强调后天的修行得道。这样的心性论实际上成为了道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道教在道德规范论方面也多有建树。据白玉蟾所撰《旌阳许真君传》记载,东晋道士许逊曾述“八宝垂训”,即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并且明确指出:“忠则不欺,孝则不悖,廉而罔贪,谨而勿失;修身如此,可以成德。宽则得众,裕然有余,容而翕受,忍则安舒;接人以礼,怨咎涤除。” “八宝垂训”一直是后世道教所推崇的经典教义,实际上成为道教的八种行为规范。
    关于道教的伦理道德规范,现代道教学者吕锡琛还就其精华概括为:一、贵生乐生;二、尚朴绝伪;三、俭啬寡欲;四、忠孝仁义;五、谦下不争;六、克己慈让;七、持柔守弱。道教伦理除了建立道德规范,还结合实际,以道教戒律、劝善书等各种形式,提出各种各样详细而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行为守则。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道教所崇奉的神灵、道教的心性修养以及道教对得道成仙的追求和“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理念等,都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内涵。从表面上看,道教崇奉神灵、追求得道成仙只是宗教活动,并不与伦理道德直接相关,但是,这些目的的实现必须以修养道德为途径。道教讲究形神兼养、性命双修,似乎只是修仙道,而与修人道无关,但是,道教的心性修养与积德行善相结合,修仙道与修人道相结合,“出世”与“入世”相结合。尤为重要的是,道教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历代著名道教学者的学术探讨,从形上学与形下学、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层面对伦理道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过大量精辟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阐述,从而构建了完整的道教伦理思想体系。(连载完)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道学 新论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卷首语】 善待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道学新论】 柳词与王重阳的道缘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