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六期:道教与伦理的关系(二)
时间:2016-11-18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乐爱国

    二、道教修道中的养神、修性融合了道德修养过程
    道教修道,讲究的是形神兼养、性命双修。道教名之为《通玄真经》的《文子》引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认为养神重于养形。《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在这里,《太平经》特别强调精神对于人的生命之重要。南北朝的道士陶弘景指出:“人所贵者,盖贵为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显然,陶弘景主张形神兼养,并且把养神看作是养生所必不可少的。
    唐末宋初之后所兴起的道教内丹倡导性命双修。内丹南宗讲先命后性。张伯端说:“先就有形之中寻无形之中,乃因命而见性也;就无形之中寻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见命也。先性固难,先命则有下手处。”又说:“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之全矣;又以性安命,此是性命天机括处。双修者,此之谓也。”可见,张伯端只是从修命与修性的先后次序上讲先命后性,并没有轻视修性。内丹北宗则讲先性后命。王嚞说:“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宾者是命,主者是性也”。明显较为重视修性。后来的李道纯则明确指出:“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嗟乎!今之学徒缁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英灵难入圣。诚哉言欤!”极力强调性与命的不可分离,主张修性与修命的不可偏颇。
    需要指出的是,道教所讲的形神兼养、性命双修,其中的养神、修性与道德修养有着许多相一致的方面。所谓养神,道教的《南华真经》,即《庄子》,指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显然,这样的养神与修养道德并无二致。关于修性,在内丹南宗看来,无论修命还是修性,首先是要修心,而修心在于静心。张伯端说:“心静则神全,神全则性现。”南宋道士白玉蟾则说:“心静则气正,正则全,气全则神和。”然而,静心在于无事无欲,不受外物所引诱和役使,从而达到“收神而又存心”。由此可以肯定,内丹南宗所要求的心静神全而性现,实际上蕴含着道德修养过程。在内丹北宗看来,修性就是要清静而识心见性。王嚞说:“识心见性全真觉。”又说:“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也莫打坐,也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毫无疑问,内丹北宗的心灵清静而识心见性,同样也蕴含着道德修养过程。由此可见,道教的养神、修性,虽然属于道教修炼的重要方面,但就其实际内容而言,都具有道德修养的内涵。
(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道教 道门 伦理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六期:走在行善的路上 ——在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六期:我国道教建筑的艺术风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