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九期:【道学新论】 认识我们的身与心
时间:2016-11-21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韩星

  身。《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清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人自顶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字汇·身部》:“身,躯也。耳目鼻口百体共为一身。”《九经韵览》:“躯也。总括百骸曰身。”这些都说明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
  在中国思想史上,与“身”相近的概念有“体”:体验、体察、体认、体贴、体会、体恤、体谅、体行等。“躯”:躯体、躯干、躯壳、血肉之躯、躯量(身材)、躯躬(引申指生命)、躯命(生命)、躯材(身材),躯身(身躯)等。“躬”:反躬自问、躬行实践、事必躬亲、鞠躬、躬身(俯屈身体,以示恭敬)、躬体(身体)、躬先士卒(身先士卒)、躬自(自己)、躬行(身体力行,亲身实行)、躬化(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等。“形”:《说文》:“形,象形也。”《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形体,指人体或人体形态体质。     《庄子·达生》:“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形指事物看得见、摸得着、有形状的形体。对于人来说,形体就是指人有形的身体,包括皮肤毛发、骨骼肌肉、五脏六腑、脑髓筋脉、精血津液等,是构成人体的有形器官、组织、成分。与“身”相关的概念有食、色、性(性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等属于生物本能方面的。可见,“身体”在中国思想中有狭义即形躯结构的含义和广义即统摄形、气、心而为形神相合、身心一体的生命整体的含义。
  精。在“形”中,道家特别强调“精”,其义有四:第一,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称为广义之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充实于水谷之精,而归藏于肾者,谓之先天之精;由饮食物化生的精,称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便称为五脏六腑之精。第二,精指生殖之精,又称为狭义之精,即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为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第三,精指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脏腑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及脏腑的生理活动,化为精微,并转输到五脏六腑,故称为五脏六腑之精。第四,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统称。道家认为精是人生命的根本,关乎人的繁衍、发育、成长以及整个生命的维护,也是修炼成仙的基础。《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入圣。”
  气。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在宇宙中有两种形态:一是弥散而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二是凝聚而静止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道家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是一种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存在,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动力与源泉,包括天地之气、阴阳之气、元气、真气、呼吸之气等。就人体而言,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太平经》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顺气以生者也。”《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
  人体之气又可以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分成五类:
 (一)元气(道教称为炁):是人体中禀于先天的最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二)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
 (三)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四)卫气:水谷之悍气也。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五)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
  神。道家讲的“精气神”中的“神”通常是广义之神,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而出现的,它包括了在大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机体活动功能和外在表现。“神”的生成主要以先天之精为基础,以后天的精气为补养培育而成。“神”的盛衰与精、气的盈亏密不可分。只有作为生命物质要素的精气充足,作为生命活动功能外在表现的“神”才可能旺盛。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括,所以《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在人体外则成为生命的象征,在人体内则成为生命的主宰,所以《淮南子·原道训》兑:“神者,生之制也。”人的生命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其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是在神的主宰下进行的。而狭义之神又专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言。神也有先天、后天之别,先天之神称为“元神”,与生俱来,为人之先天元性,有“脑为元神之府”说。后天之神则于出生后感受外界事物而渐形成发展,敞又称为“识神”。两者作用不同,元神不受精神意识戈配而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识神则主要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对立统一、相互为用,共同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心。“心”分为(1)有形之心的心脏,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属于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说文·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这里以心配土,土为中央,表示人心不仅是身体五脏四肢的主宰,而且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中枢。(2)无形之心,表示人的灵性、人的智慧、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相当于现在的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等。在汉语词汇中,大凡与心有关的都会有“心(忄)”作为部首。如思、虑、想、念、爱、恨、怨、忿、欲、愁、悟、悔、惧、怕、惊、恐、忘、恋、恩、恕、悲,性情、意志、惆怅、惋惜……,无心便不会有“情”,无心便也不会生“恨”,思、虑、恩、怨、惊、恐、悟、悔都源于心,心又可以表达意志、情感、态度、性情。与“心”相关的概念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属于心理方面的。
  吴兴明对中国思想中的“心”,有这样整体的描述:
 “心”,是含知、情、意、理一统的 “心”,或者说,心就是与身相对并内转相联、可互为转化的自然之心。“心”有形上之维,所谓良心、良知、良能、“最初一念之本心”,有人心和道心,有情和理,有知、情、志、欲、意,有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心之根据有性、有命,心之安放处有心胸、心宅和灵台,心的性灵化有魂、有灵、有神,心与身之贯通、与天地之贯通有气、有道,有身心无我、人我宇宙的呼应、相通和交感。
  汉语中凡带“心”字旁的文字都与 “心”相关联,此种文字有对人生在世的种种心态、意绪、心情、情调的最为丰富、细致、入微的表述。但是,所有这些对“心”的描述和分疏都不是一种反思性的认识分疏,更不是一种心理学的确认和描述。……良知、良心、心情、性灵、情理等等所谈论的仍是一颗活生生的人心。以中国人的心学观看西方,可以说西学中的“心”已经死了,它在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对象化分割中已 “不复见全牛”。
 
 (本文节选自《道家道教身心观及其现代意义》,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关热词搜索:道学 新论 道门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九期:【道学新论】 方志文献在西北道教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九期:【玄门仙范】 言无形迹尽天真 ——记建国后八仙宫第一任监院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