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门道语 > 正文

《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名观沧桑】 严仙观走笔
时间:2016-11-21    来源:八仙宫弘道部整理     作者:彭忠富

    人生不过是一场修行。入世者拜将封侯,运筹帷幄之中,治国平天下,青史留名。出世者隐居山林,参禅打坐,或立地成佛或羽化登仙,万世敬仰。只有芸芸众生,犹如恒河之沙,随着时代洪流裹挟前进,哪里才是归宿,心中根本没底。他们能做的,不外乎见官磕头,见庙烧香而已。这也许就是圣贤和大众的区别了。
  譬如严君平,出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凭啥就能在武都场镇严仙观里尽享历代百姓的顶礼膜拜呢?老百姓敬香之余,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所崇拜的严仙,就是武都本地人,而且当地还留下了许多关于严君平的传说呢?
  想当初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留下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成为道家甚至中华文明的基石,至今仍为后世津津乐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像这样玄之又玄的哲学经典,不要说普通大众,就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儒生理解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学者来对《道德经》进行阐释,做一些普及、推广工作,而严君平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儒,一位思想家。
  严君平创作了《老子道德真经指归》和《易经骨髓》两部著作,对老子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使其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让老子的思想更加平民化。这样一来,严君平在道教当中的地位当然就非常崇高了。道教是中国的一种本土宗教,创立于东汉初期。严君平生活的时代,道教还在酝酿整合之中呢,可见严君平就是道教思想的元老级人物之一,进入宫观享受祭祀当在情理之中了。
  严君平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他的主要成就除了那两部著作外,还提前二十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另外,他还培养出了得意弟子扬雄。扬雄和严君平相比,当然就算声名显赫了,这与他一生混迹仕途有关。扬雄是西汉司马相如之后的辞赋大家,因文采受到皇帝青睐,官至大夫。《三字经》把他列为“五子”之一:“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其中的“扬”指的就是扬雄。
  其实严君平原本姓庄,本名庄遵,字君平,后来《汉书》避讳汉明帝刘庄的名,才将其改名为严遵。但是大家叫顺口后,就只知道“严君平”了,对于他的本名反而淡忘了。去绵竹武都场镇严仙观凭吊的游人都会发现,严仙观的山门八字墙两边各有三个斗大草书字,左为“武都山”,右为“君平庄”,交代了严仙观的地理位置及主祀者。不了解其中曲折的游人一定会觉得有些云里雾里,为啥右边要写“君平庄”呢?是说这里原来是一处山庄吗?可是跟道教场所又有些风马牛不可及,等搞清楚严君平原来叫“庄君平”后,就会恍然大悟了。
    山门门楣处的“严仙观”和左右两边“静、定”二字,行笔矫健有力,不落凡俗,传为书圣王羲之所留。庙门有联云:“儒而升仙天下名山跻此地;汉之隐士蜀中易学首先生。”这两句对联,工整高雅,概括了严仙观的自然风貌、历史价值和严君平的学术贡献。绵竹号称“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武都仙镇更是被唐初诗人王勃誉为“灵墟奥域”,赞其“邑动香城,山开净国。涧流百道,风云五色。”
    严仙观始建于西汉时期,位于武都山麓的白鹤梁上。君平之父严子晞,原籍邛崃,为择地定居而漫游各地,至绵竹武都山见这里山势连绵起伏,群峰叠翠,峡谷幽深,草木畅茂,清泉怪石,鸟语花香,实在是一处修身养性的绝佳胜地。于是决意筑宅于此,开工之日掘出石碑一块,刊有“上清”二字,遂名为“上清宫”,“宫成而君平生”。严君平在世九十余年,好老庄学说,有独到见解。又精于医学,济世救人,治愈多起疑难杂症而声名远播。后人为缅怀先贤,将“上清宫”改名为“严仙观”,一直沿用至今。
  严仙观经历代整修,到宋时建筑已臻完善,时称“天下第一道观”。及至民国时期,严仙观仍然规模宏大,宫观占地三十余亩,重重殿堂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若逢朝霞晚雾笼罩,似有紫气缭绕,真是恍若仙境。山门前有五担池,近二十亩宽,水质清澈,波光粼粼,四周林木参天,倒映湖面,更让严仙观显得风姿绰约。严仙观殿宇巍峨,有灵官楼、君平殿、玉皇楼、斗姥殿、三清殿和祖师堂等建筑,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拔宅飞升池”。相传为严君平拔宅飞升后自然形成,约三分地宽。池中遍植白莲,盛夏时节,莲花盛开,清香满观,极具诗情画意。
  可惜一场汶川特大地震,让严仙观变成了一座废墟。所幸绵竹各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严仙观及严君平的价值所在,正在大张旗鼓地对严仙观进行规划、重建,相信不久的将来,严仙观又会重新矗立于世人面前,成为弘扬道教文化的绝佳胜地。
 

相关热词搜索:道门 沧桑 杂志

上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名观沧桑】 西安东岳庙
下一篇:《玄门道语杂志》第八期:【名观沧桑】 玄都观的桃花

分享到: 收藏